书法中的“史记”,草书中的神品,孙过庭《书谱》
- 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5:02 点击次数:70
图片
小编前面发过一幅孙过庭的草书《孝经》,非常好看,那幅作品相对来说没有那么草,带有行书的笔意,所以更加的漂亮一点,小编在文章中也提到会将孙过庭《书谱》发出来。今天,小编就兑现承诺,将孙过庭的《书谱》发出来,草书长卷清晰图片58张,小编整理图片可累坏了。图片
小编找了三种复制品,一种原大复制,适合于收藏或装饰;一种经折装,收藏或临习都不错;还有一种近距离临摹字卡,适于对照临摹。喜欢这幅作品的书友可以看看。小编觉得惟书法与美不可辜负,推荐一款变美面膜。【孙过庭平生】图片
孙过庭名虔礼,字过庭,以字行于世,杭州富阳(今浙江富阳)人,一作陈留(今河南开封)人,出身寒微,却凭借对书法的热爱与执着,在书法领域绽放出璀璨光芒。孙过庭的仕途颇为坎坷,四十岁才出任右卫胄曹参军、率府录事参军这类小官,官阶仅“从八品下”“从八品上”。任职期间,因他操守高洁,不屑于官场的阿谀奉承,遭人谗议,最终丢了官职。从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为他所作的《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》和《祭孙录事文》中,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他命运的波折:“幼尚孝悌,不及学文;长而闻道,不及从事。得禄值凶孽之灾,四十见君,遭谗慝之议。”图片
虽官场失意,生活贫困,但孙过庭在书法上的造诣却达到了极高的境界。他尤其擅长草书,对王羲之、王献之的草书笔法精研细究,二十余年如一日地临摹学习,终得二王草书的精髓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。他的草书笔势坚劲,宛如苍松挺拔,又似游龙蜿蜒,笔画间的呼应连贯自然,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,在唐代独树一帜。在追求书法艺术的道路上,孙过庭不仅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的技艺,还对书法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。他期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总结,为后世的书法学习者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,让书法这门艺术能够传承和发展下去。【《书谱》面面观】1.书法“史记”图片
魏晋南北朝,堪称中国艺术的觉醒时代,书法艺术也在此时绽放出独特的光彩。崔瑗的《草书势》、蔡邕的《篆势》《笔论》和《九势》等著作纷纷涌现,它们深入阐发了草、篆、隶的艺术特征和价值。其中,蔡邕提出的“夫书肇于自然,自然既立,阴阳生焉;阴阳既生,形势出矣”这一观点,意义非凡,它将书法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,深刻揭示了书法艺术的内在规律和特征,也正因蔡邕深受黄老学说的影响,这一论述一举奠定了书法与中国哲学的紧密关系。图片
而孙过庭的《书谱》,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。它从古至唐,对以往的书法品评、书法作品、书法理论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梳理。在这洋洋洒洒三千言中,孙过庭按照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,对众多书法人物、丰富的理论以及经典的作品价值进行了系统总结,去粗取精,去伪存真。其手笔之大,令人惊叹,既有详实的史料记载,又有深刻的理论剖析,而且文采斐然,立意新颖,层次分明,前后呼应,深得《史记》笔法之精髓。值得一提的是,孙过庭以“谱”来为这部著作命名,别具深意。“谱”本是音乐术语,他巧妙地用音律的方式为书法加持,这也表明了《书谱》与其它众多“书论”的显著差别,它赋予了书法一种独特的韵律和节奏之美。2.学习范本图片
《书谱》对书法的学书、运笔、授书、评书等方面展开了全面且深入的论述,堪称书法学习的绝佳范本。孙过庭在阐明由掌握篆、隶、草、章各体书写不同特征,进而上升为书写艺术时,曾说:“然后凛之以风神,温之以妍润;鼓之以枯劲,和之以闲雅。故可达其情性,形其哀乐。验燥湿之殊节,千古依然;体老壮之异时,百龄俄顷。”这段话充满了辩证法的智慧,巧用方法论,说理透彻,比喻精辟,妙语连珠,读来富有趣味。它告诉我们,在掌握了各体书写的基本特征后,还要运用各种艺术手段,使文字的书写兼具风神与妍润、枯劲与闲雅等多种相反相成的阳刚与阴柔之美,这样才能升华到艺术的境界,实现书法“达其情性,形其哀乐”的终极追求。图片
《书谱》还概括了书法的技法原则。它阐明了“执、使、转、用”之道,其中,“执”关乎执笔的深浅长短等方面,“使”涉及直线运笔的各种方向和力度,“转”强调曲线用笔的钩环盘纡等笔画,“用”则涵盖点画、结构、章法的安排,内容丰富全面;它辨证分析行笔的“迟速”之道,表达了孙过庭传承蔡邕“书造自然”的审美追求,为后世学书者确立了最高的技法规范。“违而不犯,和而不同”这一观点的提出,更是透辟而辨证地揭示了“变化”与“协调”互为前提、互相融会的技法总则,指出要在明知、烂熟书法的法理前提下,实现自主变化,达到“穷变态”与“合情调”的完美境界,而不是拘泥于死法。只有这样,才能做到“自可背羲献而无失,违钟张而尚工”。《书谱》翰墨之精,入矩合规,字数之多,堪为后世草书之法帖。于右任先生致力于草书的标准化、规范化研究,取字取法多源于《书谱》。可以说,只要是想学习书法的人,都无法绕过孙过庭的《书谱》。3.创作美学奠基图片
《书谱》提出的“古不乖时,今不同弊”“何必易雕宫于穴处,反玉辂于椎轮者乎”等创作思想,为书法创作美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这些思想既有着静态的标杆,又蕴含着动态的发展观念,对历代的书法创作都具有重要的传承和发展指导意义。它告诉我们,在书法创作中,既要传承古代书法的精华,又不能背离时代的审美风尚;既要追求创新,又要避免陷入时弊,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。图片
孙过庭还对书法创作状态进行了具体的叙述,提出了著名的“五乖五合论”:“神怡务闲,一合也;感惠徇知,二合也;时和气润,三合也;纸墨相发,四合也;偶然欲书,五合也。心遽体留,一乖也;意违势屈,二乖也;风燥日炎,三乖也;纸墨不称,四乖也;情怠手阑,五乖也。乖合之际,优劣互差。得时不如得器,得器不如得志。”这一理论全面表达了书法创作时书者的精神、情感以及体验的主客观各种状态。“五合”之时,书者精神愉悦、无杂务缠身,或为酬谢知己、灵感突现,再加上天时地利人和,笔墨纸张精良,此时创作往往能达到最佳状态,作品也更能“达其情性,形其哀乐”;而“五乖”之时,书者身心疲惫、违背心意、情绪低落,又逢恶劣的环境和不合适的书写工具,创作自然难以尽如人意。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书法创作的奥秘,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艺术创作精神气质的高度重视,唯有具备这样的精神气质,才是艺术创作的基本保障。【《书谱》的艺术特色】1.笔法精妙图片
《书谱》的笔法堪称一绝,尽显孙过庭的高超技艺与深厚功底。其用笔干净利落,毫无拖泥带水之感。下笔果断,毫不迟疑,每一个笔画都精准到位,尽显劲健之美,正如焦竑所云:“余谓《书谱》,虽运笔烂熟,而中藏轨法。”这种“爽利”源于孙过庭对笔法和结体的了然于胸,对“二王”法度的精准把握,使他能够自信地大胆落笔。图片
在《书谱》中,中侧锋兼施,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。侧锋线条妍美飘逸,灵动活泼,为作品增添了几分妩媚之态;中锋线条则厚实劲挺,沉稳有力,奠定了作品的坚实骨架。二者相互配合,相得益彰,共同构建出丰富多样的线条形态。例如,撇画多以侧锋入笔,再通过巧妙的顿挫,自然地转换为中锋行笔,使得笔画刚柔并济,富有变化。图片
方笔与圆笔的运用也极为精妙,转折、起收笔处皆有方圆变化。方笔多在起笔和转折处,通过笔锋接触纸面时的切笔动作来体现,如“云”“少”“行”等字的起笔,干脆利落,尽显刚健之气;转折处的方笔,则是在提笔调锋后切笔完成,如“使”“谓”“则”等字的转折,棱角分明,富有力量感。圆笔则多在使转处,从篆书笔法演变而来,书写时在转折处略提笔,用弧形动作一带而过,笔画粗细变化不明显,如“向”“可”“如”等字,尽显圆融流畅之美。更多时候,孙过庭将方圆笔并用,如“好”字左下部分的转笔处,转中带折;“知”字的外轮廓,方圆兼备。这种巧妙的处理,使线条既有流畅的动感,又不失力度和节奏感。图片
此外,《书谱》还偶带章草笔意,笔画末端带有波挑,部分钩画和平捺写法具有章草特征,如“遏”“回”“诞”等字,为作品增添了古朴典雅的韵味。草书的重要特征——使转笔形,在《书谱》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。使转代替了很多笔画,一气呵成,书写时要注意使转过程中的“竹节式”分段变化。以“使转为形质,点画为性情”,使转的流畅与否直接影响着草书的形态和韵味。2.结构与布局图片
《书谱》的结构变化丰富多样,充满了灵动之美。虽然单字结构以平正为基调,但宽窄伸缩有致,绝不呆板。例如,“而”字在《书谱》中出现了几十次,却几乎没有两个字的写法是相同的,每个“而”字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整体布局的需要,呈现出独特的姿态。图片
疏密虚实的变化在字中体现得十分明显,通过笔画的粗细、长短以及空间的分布,形成鲜明的疏密对比和反差,如“劣”“反”等字,使字的重心更加稳定,也增强了视觉冲击力。左右结构的字,高低错落变化明显,这与部件连笔书写密切相关。一般左高右低,这样的安排既能缩小仰角,避免牵丝过长,又能使字的结构更加紧凑和谐,如“虽”“题”“领”等字。上下结构的字则错位有致,并非绝对垂直对应,而是向右侧稍微偏一点,如“墨”“隶”“贤”等字,这种微妙的错位使结构和字势更具变化,增添了灵动之感。图片
从整体布局来看,《书谱》的行与行之间距离相对较紧,但并不显得拥挤。孙过庭在处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时,采用“断”的方法,字的局部呈散开的开放姿态,用笔灵动,整篇满纸点画,却能做到参差错落,浑然天成。在节奏上,作品开篇时书写较为从容,随着书写的推进和情绪的变化,字形大小对比逐渐强烈,字势愈发飞动,墨色变化也更加丰富。至全篇结尾处,孙过庭完全进入“随心所欲而不逾规”的状态,有起有伏,扣人心弦。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相关资讯